1
雙十一正在如火如荼的展開,從無數少女每晚等待的李佳琦直播,到專門給男人進行消費的羅永浩直播,再到淘寶、抖音各大平臺的品牌自主直播。
數字驅動的新消費正在經歷又一輪變革和迭代。
當我們歷數中國的現代商業史,消費品牌的覺醒應該從1978年算起。
那一年,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神州大地,“消費品牌”這個詞第一次真正意義的出現在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。
在這四十多年的變遷中,中國的消費品牌,也經歷了四次迭代。
如果我們把視角拉長,站在時間身邊去分析這四十年的消費變遷,我們能驚奇的發現一條清晰的脈絡。
這條脈絡,也許能為我們今天的消費品牌指明未來的道路。
2
首先是消費1.0時代,時間大概從78年到96年。
那是個百廢待興,物質匱乏的年代。
品類上,廠商生產什么,人們就消費什么。
渠道上,供銷社和批發市場是絕對的主流。
營銷上,你只要肯在央視砸重金循環播放,就能大概率洗腦出一個國民品牌,就像我曾經所在的太太口服液,包括當年各種電器品牌一樣。
這個階段,80后逐漸長大,老一輩們篳路藍縷有了比較好的物質基礎,想在物質上補償兒女,追求高級生活的心態占據了社會主流。
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,消費迎來了一次升級,制造商們紛紛開始了品牌化之路。
城市化的進一步完善,也讓百貨大樓與大賣場替代供銷社和批發市場成為主要的銷售渠道,同時,外資品牌開始入華,給本土品牌來了一次“降維打擊”。
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里,“進口貨=高端”的印象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,直到今天也沒有完全根除,特別在50、60、70后的心中。
電子商務的崛起,幫助新品牌突破老品牌對于渠道的壟斷,成就了不少新消費品牌彎道超車的美談。
借助互聯網營銷,廠商不再是核心,對于品牌和營銷的理解才是企業經營的核心,連鎖品牌化經營也在這個階段興起。
“資源整合,優勢互補,可以不為我所有,但要為我所用”這樣的互聯網思維,讓過去全封閉的生產、銷售模式出現了半開放式的代工、線上分銷、電商的新玩法。
而消費4.0年代,是在2015年后,移動互聯網的崛起催生了直播、短視頻平臺。
在這個時期,互聯網原住民的Z世代人群消費能力加強,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之后,他們就像馬斯洛需求層次當中所說的一樣,開始追求精神方面的滿足。
迎合他們的潮牌、國貨,個性化、定制化的新消費品牌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。
同時,直播電商、短視頻這些新興媒介給營銷以及渠道都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。
消費進入了我們目前所處的4.0年代,以用戶為中心,進行全域營銷,打通全平臺全鏈條,以內容為吸引點,以數字決策的中臺為抓手,驅動多品類、一體化、全生態的數智品牌階段。
3
在消費品牌的四次迭代中,有三個關鍵詞,分別是:消費者,環境與模式。
我們先說消費者。
這四十年,消費的主體一直在變,群體偏好也在變化,但是這個群體都沒有偏離一個大的主線:
中國在四十多年的發展之下,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都變得舉足輕重,文化上的覺醒讓消費者更大方,更個性,更自信。
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說,就是消費者追求的需求層次越來越高。
從物質上的簡單滿足,到個性化的物質帶來精神上的享受,為興趣付費,為精致買單,重顏值,也重內在的使用體驗和科技感。
特別是最近幾年,從新疆棉事件到國潮崛起再到國貨公關翻車,今天的消費者正在把品牌當成一個共同成長的伙伴,有血有肉,有自己的價值和理念,消費者看重的是真實,而不是完美的虛偽。
我們主要講渠道,渠道本身又分為兩種:物質流通渠道和信息流通渠道。
具體到現實,就是銷售渠道和營銷媒介的變化。
這四十年,物流技術,信息技術的進步大概比過去一百年加起來的都要大,互聯網廣告投放逐漸替代了線下廣告,視頻、直播逐漸和圖文一起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。
那么,這一切帶來了什么?
帶來了商業模式的升級。
消費層級越來越少,從過去層層流轉到現在直播間產地直發。
用戶花在線上平臺的時間越來越多,從過去央視造就國民品牌,到如今每個內容平臺都有可能帶來銷售,品牌商誰都不能忽略,全域營銷成為主要的營銷方式。
4
當然,對于企業來說,隨著時代變遷,品牌塑造的底層邏輯也在變化,任何一個時代,都沒有一個完美的商業模式的通解。
要想取得進步,就要了解我們當下所處的環境,迎合當下大多數消費者的喜好。
就像我們今天總在提全域營銷,并不是因為全域營銷這個模式本身有多牛逼,而是當下沒有哪個平臺能壟斷所有的流量,也沒有哪個平臺能迎合所有的消費者,消費者是廣泛的密布在所有平臺之上,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全域營銷,把用戶從全網平臺上截流到我們身邊。
不管你是TO C,還是TO B業務,我們都需要通過廣撒網去了解我們的顧客在哪里,找準我們的定位,以此為基礎,去設計以用戶為中心的商業模式。
找準定位,不光是要找準我們自己做什么細分領域,選擇什么品類,什么檔次,更重要的是了解那些一眼看不出來的東西。
比如說市場集中度
越是集中度高的行業,階級固化就越嚴重,想實現逆襲就越難。
比如說定位的行業的品牌效應強不強。
品牌效應越強的行業,想要做成功,需要付出的成本就越高,相應承擔的風險就越大。
最典型的就是奢侈品行業,基本上沒有新入局的玩家,有的新玩家也是小眾的輕奢,并且大多數都活不久。
汽車行業這種現象也持續了很多年,一直來到電動車時代,才為這個行業掘開了一個新玩家入局的口子。
還比如說,我們想進入的行業中,消費者是不是早就體驗不滿,“苦秦久已”了。
消費者對現有市場越是不滿意,新品牌入局逆襲的機會也就越多。
比如母嬰行業,食品行業,這些行業都是誕生新品牌最多的賽道。
上面我列舉的這幾個方面,都是我們不能一眼看出來的因素所在。
但也正是這些不容易一眼看出的因素,決定了我們品牌存活的可能性大不大,商業模式合不合理。
5
在我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,疫情在全國范圍又迎來了一波反撲,經濟依然承壓,我們隔壁的廣州一天甚至超過千例。
對于未來,我們其實還面臨著太多的未知和不確定。
但正如我在開頭所說的,過去40年里,我們在最艱苦的時代一路走來,經歷了四次迭代,每一次危機都能讓你涅槃重生,誕生出真正優秀的企業。
像在今年,我也看到很多企業在逆勢崛起,有很多企業在我們幫助之下,走進互聯網,走進短視頻、直播。
所以,我對未來依然抱有一份信心。
濟南品牌設計認為,我們只需要安心的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,做好預案,對客戶真正敬畏,永遠懷有信心。
剩下的,盡管交給時間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