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文字相關的知識,必須先從文字是由哪些元素構成的開始。構成文字的元素會因為文化及文字起源的不同而大相徑庭,由字母系統所組成的英文字與由類似片假名、平假名、漢字等復雜元素所組成的日本文字就是完全不同的語系及文字,是沒辦法放在一起作說明的。
要理解西方語系文字的結構,用每行有四條平行線的英語練習本是最好的。西方語系文字是以水平線未標準的文字構造。在這四條平行線中,由下往上數第二條是用來當做標準的“基線”,西方語系文字幾乎都是寫在這條基線之上。
隨著字體設計的不同,平行線的位置也會跟著改變,從而形成各自的特色。特別是小寫字母的高度要以“x高”為重要標準,雖然“x高”大時,就會感覺小寫字母比較大,并且形成比較強烈的印象,但是也會因為小寫字母的高度不平均,而造成比較強烈的印象,但是也會因為小寫字母的高度不平均,而造成長篇文章不易閱讀的情形。在行數多的文章中,就會感覺到行與行之間的間隔十分狹窄。
另外,像是C或O這種字母中間的空間被稱為“字腔”。“字腔”較寬的字體就會給人有開房、輕松的感覺。反過來說,字腔較窄的字體在組合字母后,就會感到非常密集,也會感覺更有力量。在字符寬度較寬的字體或較窄的字體上都能印證這一點。海右博納認為,理解文字首先要認識文字的構成元素中每個部位及其名稱。